正如導讀影片中鮮活生猛的閩南語俗諺:「不識貨,請人看;不識人,死一半。」又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除此之外,我們尚可以輕易舉出許多類似成語、俗諺。這說明了人心難測更甚於風雲變幻外,亦體現我們渴望得知「人」的真實樣貌。知人識人之學,自古以來受到人們重視。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國君用人孔急,諸子百家爭鳴,在供給、需求互相刺激下,諸子典籍留下不少人才思想的論述,但似乎未成體系。甚至於帶有神秘色彩的面相學,亦在此時有所記載。
中國傳統人才學之首部專著,應屬東漢末年的劉邵《人物論》。劉邵認為,「知人」是賢君最重要的能力。因為唯有正確的識人,方能用人得治。書中的「九徵」說,論透過人的外在表現而知其內在品質。「三類」、「十二才」說,則堅持才德並重的原則。劉邵《人物論》反映了當時儒、道、陰陽各家思想融合的時代風氣。
《人才》一書,則是疫後新時代的識人之學。正如《人物論》提出識人原則,《人才》則以較多的篇幅,論五大人格特質與人才的關係。包括有: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與嚴謹性。不論知人識人或自我省察,我們皆應彈性靈活的運用此五項原則。讓不同特質者皆能尋覓足以發揮所長的工作,正是「適性揚才」的真諦。面對疫後世界與全新時代,如何進行線上面試,如何發掘身心障礙者、女性、少數族群的人才,本書亦多著墨。
讓我們回到教育。透過《論語》記載,數千年前師生間交談的無盡智慧,活潑潑如在目前。孔子能因材施教,這從他將最親近的學生分為「四科十哲」即可見出。政事科的子路「行行如也」、行事勇猛,孔子批評他「野」。言語科的子貢有著「侃侃如也」的口才,孔子卻以「天何言哉」試著點醒他。只有模範生顏回,我們幾乎未見孔子對其有任何批評。顏回稱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生而為人而天賦稟性各不相同,誰人不需要被知道、被發現?誰人不需要良師的引導啟發呢?看來,不僅僅是因材施教,孔子也懂得適性揚才的教學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