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廢墟中的大學》讀後

本書敘述大學精神發展之歷史,最後大力批評全球化下的大學「追求卓越」。雷丁斯認為,所謂的「卓越」,其實只是空洞的口號。哪怕是國際間各種媒體或研究單位所做的大學評鑑,已羅列出多項的評鑑指標,諸如:師生比、教師組成、圖書館館藏、校務資金等等,以此落實「卓越」內涵。但是雷丁斯仍然堅信,凡此量化指標皆是不可靠的。(頁24

在全球化浪潮襲捲下,雷丁斯所力斥的高教產業化、高教評鑑、大學排名等,凡此早已站上浪頭,受眾人推崇注目。圈內人以此自我標榜,圈外人藉之「貨比三家」。它甚至成為國力指標,與國家競爭力互為因果,無國能置身事外。國際間有20餘種大學排名系統,國內亦有《遠見雜誌》每年公佈調查結果。臺灣高教評鑑中心成立至今已近20年,在參與國際評鑑組織,以及與社會大眾溝通等國內外事務,皆多所著力。儘管大學排名與高教評鑑,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大學若能通過高教評鑑,並且在數個不同排名系統中取得好成績,應能突顯價值與特色,被公認為優質,甚至是「卓越」。

為了挑戰前述以「一流」為名,以評鑑項目管理大學的官僚化現象,雷丁斯主張教學場景改變,以「傾聽思想」的方式解中心化,以上下求索思想之內涵,作者師生間提問對話,互為他者為最高原則。(頁151-157)然而揭櫫理念後,落實在不同學門中,則應有不同的改變具體作法。教育部近五年推動教學實踐計畫,在數以千計的每個大學課堂裡進行嘗試與改變。執行此競爭型計畫政策,難免再度落入管理、計點之惡。然而,在此大學競爭的風口浪尖處,應是改善教學場景的可行之道。

人文科學學者,最怕「談玄論道」之譏。自吹自擂、自我感覺良好時代早已過去。儘管大學教師在教學與研究皆能自律、自愛,我們都懷怉著在大學教研環境中,師生都能自由的各抒己見、適性發展的理想。但受到社會全體支持下的大學校園,其發展總也要有個方向,並受到社會大眾問責。不論在什麼時代,不論此刻我們有多少「點數」要算計,「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仍警醒著所有高教教師。

 

閱讀書籍:

比爾.雷丁斯著,郭軍、陳毅平、何衛華、周利娟譯:《廢墟中的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資料:

郭寶渝:〈書評:《廢墟中的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7期(20116月),頁119-126

方永泉:〈《廢墟中的大學》論大學的理念及教學〉,《通識教育學刊》第16期(201512月),頁141-152

郭位:《高等教育的心盲》,臺北,聯經,2023

黃榮村:《在困境與危機中做決策:學術、政治與領導的糾葛》,新北:印刻,20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