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停課不停學,中央大學教師社群依然熱血。感謝中原大學簡志峰老師相挺,為我們導讀書籍、錄製影片。
祥案:
正如古典文藝理論中的「活法」、「定法」、「死法」彼此間不斷的交互辨證,期許自己以活潑的心靈、豐富的經驗,方能在五花八門的各種方法中,找到渡向教學相長彼岸的一葉扁舟。
--
《設計思考:從教育開始的破框思維》讀後
「設計思考」的方法,在約10年前由臺大不一樣思考社引進臺灣後,造成不小的風潮,廣泛應用在地方創生、產品開發等各種領域。而在教學與學習方面,亦受到影響。這些年參與各種教學研習,特別是名為「工作坊」,而非研討會或演講的場合,講者雖未明言,但其實不難看出其運用(或暗合)「設計思考」的方式帶領參與者。而我們的教師社群讀書會,也由大氣系王聖翔老師、中原教育所簡志峰老師帶領下,閱讀過幾部設計思考著作。這類書籍常以設計思考「同理觀察、定義問題、鼓勵發想、製作原型、修改測試」五道步驟為綱領,並以實際案例故事交織其間。這些案例中,有形形色色的使用者與其真實困境,常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協同合作。最後,能做為案例寫進書中,其成果總是甜美,而甚至有些夢幻的。粗略讀了幾本後,我也就這麼有樣學樣的依樣畫起葫蘆來。
本校大一國文寫作課中,「企劃案寫作」是重要教學內容。為了讓各班觀摩學習成果,校方甚至每學期辦理企劃案比賽,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初審、複審。我在教授此課程時,借鏡了設計思考的前四個步驟,並特別強調「同理觀察」。我請學生集思廣益,尋找生活中大小問題或需求,以及其可能的使用者何在。爾後,嘗試訪問使用者,深入理解其問題或需求。針對此需求,發想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且以紙筆速繪草稿圖、連環圖,藉此呈現腦中構想。儘管同學們最後繳交參賽的文件,經常是相當粗略的原型,但在短短五週共10節的授課時間中,這「從無到有」的學習體驗,相信仍是珍貴的。當然,值得再反思的是,學生或是視野有限,或是避難趨易,甚或只求有交,找到的問題難出新意,發想辦法也難免陳陳相因。而做為教師,過於集中前兩個步驟,使得每週上課似皆以不同方法談差不多的觀念,也應修正。然而《破框思維》中,也記載大學教師特別重視第一步驟「觀察同理」的教學過程。(頁161)
選擇了南宋古文做為學術「領地」,因此不太需要進入田野現場(其實我多希望能到葉適、朱熹的書桌旁,純粹當個書童9527。)但在幾年前接觸了廟宇文化調查研究,甚至以此為基礎開課授徒,到廟埕找長者們聊天,觀察人們各種信仰活動,「帶著文獻回到田野」漸成日常。近年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案獎助申請,教學行動研究法成為非教育學門研究者入門工具。此法首要在分析教學現況、發現潛藏問題,其實正是對自己、學生與教學現場的「田野」觀察與反省。在老東家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服務時,因任職教發中心之故,負責推動勞動部「針織打版師職能導向課程」申請案。這才有機會走出學術象牙塔,認識職能基準與人力資源培訓相關領域。若涉及就業相關議題,需要觀察、訪談的對象就更多了,包括教師、業師、學生、結業生、業界雇主、政府單位,乃至於整體市場發展趨勢等等。這個「田野」,可說更加廣袤無邊。就在這些相對於南宋古文研究的歧出與意外中,「田野」漸漸成為我另一個功課。
設計思考相關書籍中激勵人心的故事,總讓人覺得遙不可及。然而在帶小孩過程中,我們也能現學現賣,用他個一招半式。例如,孩子們常常賴著把拔、馬麻們,講些只有他們才聽得懂的奇思妙想。在大人聽來,常常只想說「省省吧」、「不太可能吧。」或是根本自己也發懶,實在沒力協助孩子動手實踐。其實,也無需每回都大費周章的準備材料、工具,只要一張紙、一枝筆,引導(拐騙)孩子把想法畫下來。這正是設計思考中的「速作原型」,而如此簡單直觀的記錄,就已是靡足珍貴的了。我們也就不用每次都拿出氣力,解決孩子們無時無刻都有的「創意」。《破框思維》中有「8個方法,在家也能學設計思考」,更詳盡的說明這些設計思考的方便法門。
就像每一個在浪尖風口上的教學理論或方法,設計思考也並非適用於所有學科、每堂課程。我一直覺得此法似乎不太適合文史哲數理化等文理基礎學科。讀書會進行時,我特別向哲學所老師們請益,伙伴回答,也許「現象學社會學」在觀察社會議題時,理解他人、互為主體的觀點,可以和設計思考的「同理觀察」互相啟發。正如古典文藝理論中的「活法」、「定法」、「死法」彼此間不斷的交互辨證,期許自己以活潑的心靈、豐富的經驗,方能在五花八門的各種方法中,找到渡向教學相長彼岸的一葉扁舟。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