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將將將將(音樂下~~~~)
中央大學教師社群讀書會,暑假繼續讀書努力。這次是由哲學所李彥儀老師 Yen-yi Lee為我們導讀柯奧茲的《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
這其實是部近百年歷史的著作,思考討論的是1930年代美國教育的問題。但我們都認為,對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臺灣教育問題,也頗有啟發。
寫下一些讀後感,為我踏上大學講臺第18年,正式「出道」十年,留下一些紀念。
感謝中文系 邱舒妍同學後製,特別是在期末考過後的那幾天。
--
鄭芳祥「《學校敢勇於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嗎?》讀後」
  光從書名來看,此書頗有挑釁意味。似乎有著某些弦外之音,例如「學校就是個封閉的象牙塔」,「教師們不勇敢,總是躲在學校保護傘下,安穩度日。」事實上,在20世紀30年代,作者柯奧茲即藉此書主張,應由教育及學校教師擔負社會改造之重責大任。雖然是近百年前的著作,但書中所提出的諸多觀點,仍令今人警醒。彥儀老師導讀影片末已點出,我們值得藉此書反省今日教育。
  其實,以教育改變社會秩序的呼聲,在中國文化中從來不曾消音。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即為改善春秋時期徒務功利的社會風氣。韓愈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則是為扭轉唐人恥於學師之歪風。朱熹於多篇學記,繼孔子之後倡言「為己之學」,是為了批判南宋科舉衍生之弊端。直到清末康梁變法,科舉廢除、建立新學之目的,無非是為迎接這千古未有之變局,建立新的社會秩序。
  如今,108課綱所倡議的「自發、互動、共好」,正是試圖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面對未來各種已知、未知的挑戰。具體而言,課綱中那美好的願景,人人透過教育得以「涵育公民責任」的新社會秩序,確實讓人想望。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與10年前所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綱相較,十年間人們對於新社會秩序想像並沒有多大改變,但教育對落實此想像的成效,卻也值得再檢討。
  自己從菲國退伍,開始高教專任(案?)生涯,至今正好「出道」10年。10年以來,不敢說自己大破大立,建立社會新秩序。但這樣的「謙遜」或無能,是否正是柯奧茲所批判,那缺乏「勇氣」的大學教師呢?只能安慰自己,在蠟燭多頭燒的壓力之下,為座下每雙明亮雙眸所做的諸多小事,日後能因緣俱足,轉化提升。自己則角色轉換,成為台下那最忠實的觀眾,為他們的各種成就喝彩、掌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芳祥書房 的頭像
    芳祥書房

    風雨書房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