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西方思想家,十九世紀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1790-1866)在臺灣知名度不高,此次讀書會由迦勒介紹他的代表作《德國教師教育指南》的節錄本──《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的「教師教育指南」》。第氏有「德國教師的教師」之美稱,真可謂德國版「至聖先師」。讀過此書後,第氏於十九世紀所發表的諸多觀點,至今仍是驚醒著我們。
誠如影片所言,第氏主張教師應培養學生主動性與學習毅力,應了解學生的觀點與意見,應能活潑生動、廣泛舉例,應能注意學生反應。其他,尚見有應以學生為中心,應依自然發展學生智力等等。節錄本中,第氏依學生、教材、外部條件、課堂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規則。這些不僅僅適用於中小學教育,做為大學教師的我們,應能從中得到啟發,並以適合的方式實踐之。
第氏諸多主張中,強調「直觀教學」原則。他認為,理解力依靠直觀力,透過刪除非共性,概括共性特徵,進而形成高級或普遍的想像和思維。(頁108)這是個由個別到普遍,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此原則可以靈活變化為由近至遠,由簡至繁,由易至難,由已知到未知。(頁113)具體而言,教師應能靈活的處理教材,提升學生直觀、感受能力。第氏這些主張,與思想方法中的提升綜合命題普遍性相關。此外,又與語意學家所提出的「抽象化階梯」(Abstraction Ladder) ,得以互相啟發。教育學、哲學、語言學,似乎在這裡融合無間了。
也不僅僅如此,此教學原則亦能與《論語》所謂「能近取譬」的論述方式合觀。此法強調不脫離經驗世界,徒然進行抽象、觀念的玄談,而是從具體可見事物,推廣至對於「道」、「理」的普遍意義理解。而世間森羅萬象,人們如何有窮盡之可能呢?這又必須輔以「引譬連類」的關聯性思考,將具體事物連結起來,以突顯意義,建立知識體系。
古有司馬遷,今有錢鍾書、哈拉瑞,博學多聞的學者與作家總是令人敬佩不已。他們能信手拈來皆是材料,能說一則又一則精彩的故事。而那他們至死不渝追尋的「道」,就隱藏在筆下洞徹明朗的世間百態之中。
參考資料:
弗里德里希.第斯多惠著,江利譯:《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的「教師教育指南」》,臺北:崧燁文化,2023。
勞思光:《思想方法五講》
早川著,柳之元譯:《語言與人生》,臺北:文史哲,1987。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