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是彩虹色的嗎?》讀後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讀後

 

  大約從情竇初開起,一直到人生終點站,都有人在尋找柏拉圖《會飲篇》中所言「失落的那一半」。茫茫人海中,有人覓得佳偶,有人遍尋不著。古今中外數不盡的詩篇、各式作品都在告訴我們:思念、愛情乃至於性別,的的確確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性別議題無時無刻不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正因為其浸潤之廣之深,我們亦能以各種視角來談論,舉凡文學、歷史、社會、經濟、心理、法律、政策、宗教等等。正因如此,《性別是彩虹色的嗎?》一書(以下省稱「本書」)對前述諸項或多或少皆有觸及,但本書所提供的視角卻又不盡然如此。披閱本書,作者於最末羅列近90個性別認同相關詞條的索引目錄,並在結論感嘆「性別認同的語言與理解,變化頻繁且快速」。由這兩點,我們不難見出本書獨具隻眼,聚焦於性別認同的語言問題。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之君子,今之公民。若人人成為君子與公民,則性平之日庶幾不遠矣。讀後撰文一篇。
  上野千鶴子《妳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成書與出版,本身就是個性別平等的社會運動。近九十年前,吉野源三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風行一時,時至近年仍發揮影響力。上野老師從女性視角提出同樣的問題,從而為人們性別意識啟蒙。前後兩書,居然同樣是由日本岩波書店出版,更有著性平道路漫長與深刻自省的雙重隱喻。其實,在臺灣也有類似的故事。二十年前,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 67封信》出版在前,竟發現全書皆有男性執筆,方才有《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 52封信》在後。值得慶幸的是,兩書出版只相隔一年。只可惜,女性學者多數談到職家平衡的困境,男性學者幾乎未見。站在學術高峰的學者們如此,就遑論百工百業了。
  討論性平問題,終究需要回到現實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相較於日、韓、大陸,在亞洲看似性平模範生的臺灣社會,仍存在著許多性別不平等的幽靈,揮之不去。在各種性平法規無法照見的私領域,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等,躲在暗處的幽靈再度現身。恐怖情人、家暴案件之所以發生,或皆由於性別歧視作祟,視受暴者(情人)為「所有物」所導致。若在公領域,臺灣兩性同酬日的表現雖優於日、韓,但仍待努力。談談我們央央,據我不完整的統計,校內五十餘個二級教學單位系所,只有五位女性主管。反觀各系所內的行政同仁,卻絕大多數由女性擔任。只要查閱最新的行政院性平會國家報告,就能得知臺灣性平之日仍是其路漫漫。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堂叔鄭毅宏先生,不幸於2024年與世長辭,享年69歲。受堂妹絜文之託,撰文一篇,以供告別式會場追思之用。感謝眾親友提供寫作資料。願文字能讓在世者追思,往生者安息。

--

鄭毅宏先生告別式紀念文

今天,我們在這裡悼念我們敬愛的鄭毅宏先生。他的一生,充滿了奮鬥與挑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純真與淘氣的童年時期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大學群英教師社群,為大家推出哲學所蘇子媖老師所導讀的《美麗的限制》。這是部「變通」與「通變」之書,也能運用於教學。撰讀後雜感一篇,和大家分享。感謝小媖老師導讀 Tzu-ying Su,助理詠淳同學製作 Irene Sun,讀書會伙伴參與討論,以及中大教發中心多年支持。
--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如導讀影片中鮮活生猛的閩南語俗諺:「不識貨,請人看;不識人,死一半。」又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除此之外,我們尚可以輕易舉出許多類似成語、俗諺。這說明了人心難測更甚於風雲變幻外,亦體現我們渴望得知「人」的真實樣貌。知人識人之學,自古以來受到人們重視。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國君用人孔急,諸子百家爭鳴,在供給、需求互相刺激下,諸子典籍留下不少人才思想的論述,但似乎未成體系。甚至於帶有神秘色彩的面相學,亦在此時有所記載。
  中國傳統人才學之首部專著,應屬東漢末年的劉邵《人物論》。劉邵認為,「知人」是賢君最重要的能力。因為唯有正確的識人,方能用人得治。書中的「九徵」說,論透過人的外在表現而知其內在品質。「三類」、「十二才」說,則堅持才德並重的原則。劉邵《人物論》反映了當時儒、道、陰陽各家思想融合的時代風氣。
《人才》一書,則是疫後新時代的識人之學。正如《人物論》提出識人原則,《人才》則以較多的篇幅,論五大人格特質與人才的關係。包括有: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與嚴謹性。不論知人識人或自我省察,我們皆應彈性靈活的運用此五項原則。讓不同特質者皆能尋覓足以發揮所長的工作,正是「適性揚才」的真諦。面對疫後世界與全新時代,如何進行線上面試,如何發掘身心障礙者、女性、少數族群的人才,本書亦多著墨。
讓我們回到教育。透過《論語》記載,數千年前師生間交談的無盡智慧,活潑潑如在目前。孔子能因材施教,這從他將最親近的學生分為「四科十哲」即可見出。政事科的子路「行行如也」、行事勇猛,孔子批評他「野」。言語科的子貢有著「侃侃如也」的口才,孔子卻以「天何言哉」試著點醒他。只有模範生顏回,我們幾乎未見孔子對其有任何批評。顏回稱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生而為人而天賦稟性各不相同,誰人不需要被知道、被發現?誰人不需要良師的引導啟發呢?看來,不僅僅是因材施教,孔子也懂得適性揚才的教學真諦。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