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其他西方思想家,十九世紀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1790-1866)在臺灣知名度不高,此次讀書會由迦勒介紹他的代表作《德國教師教育指南》的節錄本──《德國思想家第斯多惠的「教師教育指南」》。第氏有「德國教師的教師」之美稱,真可謂德國版「至聖先師」。讀過此書後,第氏於十九世紀所發表的諸多觀點,至今仍是驚醒著我們。

  誠如影片所言,第氏主張教師應培養學生主動性與學習毅力,應了解學生的觀點與意見,應能活潑生動、廣泛舉例,應能注意學生反應。其他,尚見有應以學生為中心,應依自然發展學生智力等等。節錄本中,第氏依學生、教材、外部條件、課堂等方面,提出具體的教學規則。這些不僅僅適用於中小學教育,做為大學教師的我們,應能從中得到啟發,並以適合的方式實踐之。

  第氏諸多主張中,強調「直觀教學」原則。他認為,理解力依靠直觀力,透過刪除非共性,概括共性特徵,進而形成高級或普遍的想像和思維。(頁108)這是個由個別到普遍,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此原則可以靈活變化為由近至遠,由簡至繁,由易至難,由已知到未知。(頁113)具體而言,教師應能靈活的處理教材,提升學生直觀、感受能力。第氏這些主張,與思想方法中的提升綜合命題普遍性相關。此外,又與語意學家所提出的「抽象化階梯」(Abstraction Ladder ,得以互相啟發。教育學、哲學、語言學,似乎在這裡融合無間了。

  也不僅僅如此,此教學原則亦能與《論語》所謂「能近取譬」的論述方式合觀。此法強調不脫離經驗世界,徒然進行抽象、觀念的玄談,而是從具體可見事物,推廣至對於「道」、「理」的普遍意義理解。而世間森羅萬象,人們如何有窮盡之可能呢?這又必須輔以「引譬連類」的關聯性思考,將具體事物連結起來,以突顯意義,建立知識體系。

文章標籤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訪綠島與重遊臺東〉,《更生日報》2024.1.2,文/鄭芳祥 圖/黃詩婷
  平時全家出遊,由我開著車上山下海,只要道路所及,可說是沒有到不了的地方。今年暑假,兒子提議軌道環島。這就多了不少限制,凡此卻也轉化為不同體驗。速度快慢、車型新舊、艙等高低、車窗風景、路線規畫、同車乘客,甚至是火車誤點的等待,與差2分鐘就能趕上的遺憾,都是如此新鮮有趣。臺灣島之外,我們也把綠島繞了一圈。從彩霞流雲到稀星朗月,在浮潛與泡湯間流暢轉換,絕對是舉世難得。泡了五個小時冷熱疏異、風景有別的海水後,乘小車、偕晚風,歌詠而歸,這是在綠島才有的享受。
  相較於初次造訪的綠島,臺東市與臺東車站則已數不清來過幾回了。臺東車站由舊站到馬亨亨大道上的新站,再由孤懸市郊的站體,經眾人篳路藍縷,發展至今日之繁榮。十年前,我完成了臺北到臺東的鐵馬之行,興奮的在臺東新站前舉起單車,象徵著征服了蘇花公路與花東縱谷。如今舊地重遊,我抱起的是兩個孩子與全家人對未來的無限盼望。兩張照片合觀,真有十年一瞬之感。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年多前,眾人尚不知Chat GPT為何物,我就因緣際會下進入ai叢林,展開場這輩子未曾想像過的旅程。語料收集、語言標記、強化式學習,還有未曾停止的中英語混用的討論,讓人幾度懷疑自己,究竟能做什麼?
蘇姿丰今天接受陽明交大榮譽博士學位時說:「要達成突破創新,需要跨領域協作。」不斷反省人文與科技兩者的本質與合作的可能,往蘇軾「道技兩進」的方向前進。這是今日人文學者的功課吧。
感謝中央資工張嘉惠老師、政大英語鍾曉芳老師帶領。如此跨校、跨領域的組合,令人珍惜。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在讀書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文字的圖形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到中大服務,曾在楊梅短暫借居一年。沒想到,記錄桃園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桃園市楊梅區志》寫到一半了。感謝鄭政誠老師帶領。

落腳中壢八年,參加《桃園市中壢區志》撰寫,記錄身邊的故事。感謝鄭政誠老師帶領。

「新屋有故人,其樂也融融。」
《桃園市新屋區志》撰寫開跑。與區公所、里長等老朋友見面,又探望老學生。真所謂「新屋有故人,其樂也融融。」
感謝皮國立、楊善堯兩位主持人的帶領!!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3知識寫作與思考課程成果集
鄭芳祥序文
  若說一位大學新鮮人,在經過四年大學知識殿堂的淬鍊,能在專業知識與博雅學養兩種學習歷程,皆能立下里程碑,呈現最初的成果。那麼,一門連續開設四年的通識課程,又能為教師與學生帶來什麼?
  若謂對修課同學們來說,擬定計畫、撰寫長文,經過師友間反覆討論、修改,藉以傳播專業知識。這常是他們的第一次。最後,每位同學都能完成「作品」,而非只是個作業而已。幸運的是,四年來已有7篇作品發表於新媒體、傳統科普媒體。於是,學期雖然結束,知識傳播之旅卻正要啟航。這無疑是非常振奮人心的。若對連續四年擔任授課教師的筆者來說,能將古代散文研究課題,落實於現代散文教學,嘗試融合教學與研究兩者,這已是難能可貴的經驗。此外,高懸於《紅樓夢》中,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理想,能在師生齊心協力下,於幾百年後的大學教室裡嘗試無限可能。這想必是曹雪芹無法想像的。
  這門「知識寫作與思考」課程能有如此豐富成果,全賴多年來許多貴人相助。藉著王俐容老師牽線,筆者方能與單維彰老師共同努力,篳路藍縷,開創新局。藉由教育部敘事力計畫、教學實踐計畫的資助,師生方能享受眾多資源,提升學習成效。論及本學期的課程,最要感謝生醫系許藝瓊老師、陳純娟老師的鼎力支持。許老師不僅大方挹注經費,更引薦陳老師與筆者共同授課。筆者因此結識了陳老師這位學校好伙伴、社區好鄰居。這不能不說是不可思議的緣分。感謝《科學月刊》趙軒翎總監蒞臨指導。感謝育如、泊善、彥蓉撥空「回娘家」,分享寫作、投稿經驗。黃之辰同學連續兩年擔任助教,催生成果集,更是功不可沒。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