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沉痛至極的「大學五化」啊。對我而言,目前最深刻感受到的,莫過於「行政管理指標化」、「大學生程度中學化」兩項。
甫加入高教行列的第一個學期,我就遇到學校面對「校務評鑒」的壓力。這對基層教師的我們而言,影響不算太大。但為了配合學校行政要求,也必須填寫、勾選瑣碎表格,為諸多口號式的所謂「能力指標」字斟句酌。填寫時我常想:「到底有多少學生會看這些東西呢?」「這真像是個作文比賽啊!」這些教育學界所研發出來的評鑑方法,雖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但是,是否也有過於瑣碎、形式之譏呢?
另外,對於「大學生程度中學化」的問題,若就本國語言教學而言,可說是網路的時代浪潮,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使得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普遍下降。早在南宋,朱子就對印本使人讀書過於「粗疏」而發感慨。可見,物質文明改變精神文明的力量之巨。對此,唯一的辦法,也只有在教學多多努力了。話說回來,「博士程度碩士化」也是很大的問題。在我身上看得最清楚。對此,唯一的辦法,只有讀書吧。
目前分類:讀報札記 (43)
- Dec 21 Wed 2011 23:01
讀報札記--總統候選人,看到大學五化了嗎2011-12-21 00:57 中國時報 【劉源俊、王明珂、吳武典】
- Dec 15 Thu 2011 23:03
讀報札記-我見我思-余光中得星雲文學獎2011-12-15 01:2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昨天在「星雲文學獎」的得獎名單上看到了余光中先生,就覺得有說不出的奇怪。今日讀此文,讓人全然了解問題何在了。莊佩璋先生也真的很敢講啊。
我見我思-余光中得星雲文學獎2011-12-15 01:2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第一屆星雲文學獎日前頒獎,獎金一百萬元的貢獻獎給了詩人余光中。以他在文壇的地位,這獎當然給的沒爭議;不過,卻也沒意義。獎,即是空;空即是獎。
- Dec 09 Fri 2011 01:53
讀報札記-尋找集體記憶 建構共同未來 2011-12-09 01:22 中國時報 【楊景堯】
對於西方史學家克羅齊「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觀點,我並沒有深入的了解過。這篇社論在詮釋中、日、韓、臺各國對於二次大戰史的詮釋,是否就可以做為此論點的最好證據呢?
記得多年前曾藉著《當代》雜誌中,王汎森師及其他學者的文章,了解何謂「集體記憶」。各種同學會、同鄉會、紀念會等等,是凝聚、加強集體記憶的方法。參與這些活動的人們,對於所屬團體想必有著不同的記憶。如何尋找「次團體集體記憶的交集」,又同時能尊重「次團體各自的集體記憶」,實在值得省思。這也確實是展望未來、體現高度、體貼差異的好辦法吧。
尋找集體記憶 建構共同未來 2011-12-09 01:22 中國時報 【楊景堯】
- Nov 20 Sun 2011 09:44
讀報札記--侯吉諒解讀學生…「作者已死」論? 【聯合報╱廖偉凱/雪菲爾大學博士生(英國雪菲爾)】 2011.11.20
昨日在一個喜宴會場上,和兩位已任國文老師的同學同桌。國中、高中、大學三個國文老師週末聚在一起,卻不願意下班的開著「教學研討會」,談著教學生涯的總總。旁邊坐著一家四口,兩位十歲左右的姐弟檔,開始暗暗數落他們的國語老師。姐姐說:「老師上課都遲到,他還要我們不要遲到」。這富有正義感的童言童語,逗得三個國文老師哈哈大笑,我們笑著陪孩子聊著他們的學校老師,文中所謂「權力」的不對等,早在杯觥交錯中消解於無形。
家長無奈的說:「現在的孩子真難教。」
這句話在二十年前,不也是用來形容我們的嗎?當時不好教的學生,現在都成了大學教授了。此文說的沒錯,身為教師,不應該用「絕對的指涉」批評,也不應該忽略了學生表現脫序後的結構性問題。如刀刃般鋒利的檢視問題,如火爐般溫暖的體貼問題。才能避免文中所謂的「權力的傲慢」吧。
但是,文中所謂「權力的自卑」我有不同看法。儘管各世代時空背景如何不同,這個世界如何歡欣與喧嘩的迎來後現代的榮景,我相信仍有恆長的價值觀與所謂的「遊戲規則」(依文中所稱)。這是維繫社會於不墜的力量,也就是韓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中的「道」吧。
我和那對姐弟檔說:「我的每個生命階段都有個啟發我的老師。高中老師帶領我讀中文系;國中老師教我好好用功讀書;小學老師帶著我每個星期三、六下午在操場上運動。」弟弟說:「我們的體育老師最愛操我們了!!上課操,下課也操!!」「哈哈哈,那你就好好跟著老師運動吧!!要記得休息喝水就是了。」
- Nov 16 Wed 2011 08:40
讀報札記--觀念平台-脫貧,關鍵在給弱勢者機會2011-11-16
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沒有在臺北的捷運站,看到有街友穿著制服販賣「大誌雜誌」。一份一百元的價格實在所費不貲。但是,這個專門由街友與弱勢族群作「通路」的概念,結合公益事業、新聞出版,在7-11通路打倒一切的臺灣,實在是很具創意的手法。當然,若只靠這個助人的概念來賣雜誌,人們的熱情總會燃燒殆盡,優質的內容才是出版品持續發展的正路吧。
觀念平台-脫貧,關鍵在給弱勢者機會2011-11-16 中國時報 【葉家興】
全球各大城市的地鐵站,幾乎都可以見到免費報的蹤影。在免費報流行的年代,竟然有一份大約新台幣一百元的雜誌,從二十年前開始,在十多個國家的地鐵站外,一本一本地銷售,而且銷售者都是以街頭為家的街友。
- Nov 08 Tue 2011 22:40
讀報札記:邱坤良-阿姆斯特丹過客【聯合報╱邱坤良】 2011.11.08
因為受到高評師、成大歷史系鄭永常老師的影響,記得博二、博三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人物傳記,傅佩榮先生在「那一年,我在萊頓」記錄訪學荷蘭漢學重鎮萊頓大學的種種,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中如何描寫的荷蘭細節早已忘記,只記得傅先生說那年的萊頓經驗,是儒家人性論的美好體驗云云。今日讀畢邱坤良先生荷京遊記,平靜、安祥的畫面浮現眼前,似乎又頗有道家理想國的色彩。旅人的眼鏡果然總是有色的啊。
邱坤良:阿姆斯特丹過客
- Nov 01 Tue 2011 08:52
讀報札記:從曾雅妮現象看故事經濟學 【聯合報╱劉維公】 2011.11.01
「說故事」不正是中文系應該要具備的能力?! 在這之前,要先培養「聽(讀)故事」,被故事感動的心靈;當腦中儲備了許許多多故事後,「思考故事」令人感動的原素何在?是事件本身,抑或是敘事者的手法?再者,試著「尋找故事」、「經營故事」,挖掘生活中的平凡與不凡;最後,我們也能說出一個動人的故事了。
劉維公:從曾雅妮現象看故事經濟學 【聯合報╱劉維公】 2011.11.01 02:23 am
- Oct 27 Thu 2011 23:57
讀報札記--不讀書才能成功?2011-10-27 中國時報 【李丁讚】
文曰:「只有那些能把「讀書」與「生活」,或「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人,才能真正吸取書中的智慧,進而活出精采的生命。」
透過林百里的一席玩笑話,分析了現今大學生的幾種面向,實在是一針見血的好文章。而透過好友小三為我處女作所寫的跋文,讓人記得早在大學時期,我對「讀書」結合「生活」,懵懂之際有了些想法。十餘年過去了,這番話如今讀來,還是那樣的振奮人心啊!!
不讀書才能成功?
- Oct 24 Mon 2011 22:52
讀報札記--主政者應對窮人家小孩多做些事2011-10-24 工商時報
在南實踐任教僅月餘,卻已經聽聞許多艱辛家庭孩子的求學故事。這些拿著中低收入戶證明,申請就學貸款、獎助學金,或是直接向我求助的同學們,有的忍住眼溫訴說著家中大小事,更多是羞赧的吞吞吐吐、半餉說不出話來。也有的孩子,雖然家境艱困,卻又一派樂天,學業成績亦表現優異,著實不易。
近來得知,有個孩子雖然家境清寒,卻仍主動到校外參與志願服務。較之前者,更是令人佩服。不論身在什麼處境,永遠願意將關懷的眼神、援助的雙手,投向較自己更需要協助的人們。這是何等胸襟氣度,身為師長的我,大學時期也未曾如此,實在感到慚愧。
回頭想想其他學習意願低落的同學,必定也有各種不同的故事,但很有可能的是,他們的父母為求一家溫飽而辛勤工作,相對的無暇照顧子女課業,自然也別提課外才藝、海外遊學等等學習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就漸漸無心課業,成績落後。成績不佳不要緊,連帶著學習動機也如風中殘燭。試想,當學生對「分數」都失去熱情時,又怎麼不對「生命」冷眼相待呢?要言之,學生們學業成績不佳,學生本身雖值得檢討,但更有可能是個社會、家庭等結構性的問題。
身為一個私立大學短期專任的教師,力量是如此的有限。我也只能分享這篇社論,和學生們一同反思現今臺灣社會的現況,同時勉勵大家,「教育,是各方面向上提升最好的路」。
- Jul 01 Fri 2011 20:53
讀報札記-跨文化交流時重要的功課
觀念平台-移民與移工的口味 應該尊重
* 2011-07-01
* 中國時報
* 【夏曉鵑】
- Aug 02 Sun 2009 09:30
讀報札記--王璞:文壇太史公
- Aug 01 Sat 2009 23:47
讀報札記--廖玉蕙:抓住每一雙求知的眼睛
- Jun 26 Fri 2009 19:29
讀報札記-臺灣文學史的重要工程
- Apr 02 Thu 2009 22:18
讀報札記--楊照:享受知識
- Mar 24 Tue 2009 09:23
讀報札記-拒當學術的逐銅臭之夫
- Mar 22 Sun 2009 17:50
讀報札記-職校學生的認真與堅持
本學期到聖母護專教書,這是第二次到職校服務了。學生們雖然總是可愛,不論他們在一般大學、科技大學,抑或是職業學校。但我也不得不說,這群孩子的學習意願確實不高。不知道他們在專業科目表現如何,至少在國文課,看不太到熱切的求知態度。
今天看到這篇讀者投書,下星期把它和聖母的學生們分享。希望他們也能知道,有群與他們一樣讀職校的學生,是這麼地熱愛自己的專業,是這麼樣地勤勤懇懇練習、學習。
我該怎麼讓這個話題,不淪為死板的說教,是我要反省思考的。
- Mar 16 Mon 2009 11:04
讀報札記-讀龔鵬程「教育與出版環境」
- Feb 07 Sat 2009 13:40
讀報札記-蔡詩萍「樸拙老世代」
- Feb 07 Sat 2009 09:17
讀報札記-畢恆達:看對電影 教你寫出好論文
畢恆達:看對電影 教你寫出好論文
【聯合報╱畢恆達】 2009.02.07 03:42 am
- Feb 02 Mon 2009 19:12
剪報-廖玉蕙:只有一個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