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少年時風流不羈、壯年時豪情萬丈不同,暮年聽雨,總是多了份對真假虛實、悲歡離合的透澈了悟。作者韓第是英國知名管理學學者,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他在86歲高齡時出版這部《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正有此況味。
全書雖由21封給孫兒們的信組成,但收件人卻似乎隱身於字裡行間,反而更像是對著廣大讀者發言。韓第由「世界會改變」談起,此實為史學重要議題。自司馬遷以降的歷代史家,窮極畢生精力,所追求的正是「通古今之變」。此外,又論文學、哲學、宗教信仰、心智自由,最後由人倫關係與自我實踐作結。真正與「管理學」專業有關,如探討工作、企業、組織文化等內容,雖亦是滿紙珠玉。但相較之下,作者顯然更重視前者,更重視「人生」。
當高等教育淪落到僅僅強調「卓越」、「頂尖」,這類必然以資本主義競爭法則,才能「篩選」、「汰除」的結果,我們就很難以更開闊胸襟,成就每個不同的生命。作為大學教師,我們不只傳授專業知識、能力,更可藉此書許多對於人生的反省,自我調整步伐、弛張有節。同時,亦陪伴著座下一個個年輕生命,走過這段黃金四年。
《廢墟中的大學》讀後
本書敘述大學精神發展之歷史,最後大力批評全球化下的大學「追求卓越」。雷丁斯認為,所謂的「卓越」,其實只是空洞的口號。哪怕是國際間各種媒體或研究單位所做的大學評鑑,已羅列出多項的評鑑指標,諸如:師生比、教師組成、圖書館館藏、校務資金等等,以此落實「卓越」內涵。但是雷丁斯仍然堅信,凡此量化指標皆是不可靠的。(頁24)
在全球化浪潮襲捲下,雷丁斯所力斥的高教產業化、高教評鑑、大學排名等,凡此早已站上浪頭,受眾人推崇注目。圈內人以此自我標榜,圈外人藉之「貨比三家」。它甚至成為國力指標,與國家競爭力互為因果,無國能置身事外。國際間有20餘種大學排名系統,國內亦有《遠見雜誌》每年公佈調查結果。臺灣高教評鑑中心成立至今已近20年,在參與國際評鑑組織,以及與社會大眾溝通等國內外事務,皆多所著力。儘管大學排名與高教評鑑,難免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大學若能通過高教評鑑,並且在數個不同排名系統中取得好成績,應能突顯價值與特色,被公認為優質,甚至是「卓越」。
為了挑戰前述以「一流」為名,以評鑑項目管理大學的官僚化現象,雷丁斯主張教學場景改變,以「傾聽思想」的方式解中心化,以上下求索思想之內涵,作者師生間提問對話,互為他者為最高原則。(頁151-157)然而揭櫫理念後,落實在不同學門中,則應有不同的改變具體作法。教育部近五年推動教學實踐計畫,在數以千計的每個大學課堂裡進行嘗試與改變。執行此競爭型計畫政策,難免再度落入管理、計點之惡。然而,在此大學競爭的風口浪尖處,應是改善教學場景的可行之道。
由人事室主辦的112年職員專書閱讀系列活動,7月26 日邀請到中文系鄭芳祥副教授帶領大家別出心裁的戶外走讀活動,實地走訪中大湖的松柏亭,介紹〈中大門誌〉,探索中央大學源遠流長的歷史;也透過《人慈》專書導讀,探討人性黑暗面,進而體悟到人性本善之可貴。
喜愛閱讀與寫作的鄭芳祥老師,分享他如何建構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系統。透過主流媒體每日掌握時事脈動,並透過大量的閱讀,累積文學素養,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妙喻要端出一道好的料理,平日就要累積好的食材,才能色香味俱全,讓人吮指回味!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他引用《紅樓夢》裏的一段話共勉。對於喜歡的事物,只要花點時間研究,加上整理、分類和考究,就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專家;相同的,對於寫作,只要勤於筆耕,巧妙掌握當中的情愫,就有可能是一篇好文章。
他以佇立於校門的起點〈中大門誌〉為例,這篇文章抒情、敘事、寫景和論述兼備,是不可多得好文,中央大學的學生證以此景為背景,顯見學校辦學的用心。提醒同學們「入此門中,進德修業;出此門外,推恩四海,庶幾不負此福緣福地」。
颱風逼近前夕,空氣被徹底洗滌淨化,透過專書閱讀系列活動,讓心靈享受另一種文學氛圍。人事室今年專書導讀活動,還包括中文系李瑞騰教授談「登一座人文的山」;大氣系林沛練教授談「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此外,還有一系列電腦進修課程,讓同仁可以在暑期進修,好好充電一番。
https://www.ncu.edu.tw/tw/news/show.php?num=2361
日前邀請泛科學雷雅淇總編輯來演講,聽講後撰文一篇,和大家分享。泛科學為人作嫁,提攜後進,令「知識寫作與思考」全體師生敬佩。
--
「知識寫作與思考」課程,很高興再度邀請到泛科學的雷雅淇總編輯演講。泛科雷總編從社群媒體「餵食資訊」談起。其實,一隻關在牢籠猛吃飼料的雞,和在手機螢幕前等著演算法大神餵食的我們,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人畢竟不是雞,我們應該對究竟吃了些什麼充滿自覺。不僅僅如此,做為知識人,我們更應該走入廚房,烹煮營養均衡、色香味兼備的佳餚美饌。這就談到如何寫科普文章了。雷總編論觀察、提問、假設、實驗、分析、總結、推論和思考,將文章寫作綱要化為最基本的幾項法則,讓初學入門的我們有路可循。最後,做為國內科學傳播重要平臺,泛科學編輯室最重要的工作,在於「讓非理科背景的人覺得科學有趣,讓有知識的人更容易傳播科學。」這就不只是高談文章去取、評價標準,而是襄助「公共知識分子」的理念。
士、讀書人、知識分子等近似詞,這些年常在最末者冠以「公共」二字,而簡稱為「公知」。強調其不僅坐而論道清談,而是勇於任事,在主客觀條件、理想與現實或許總難盡如人意之下,也能步步為營,以成就公共事務為己任,個人之學養得以落實,氣度亦隨之恢宏。「泛科學」諸君或在推動科學素養、破解謠言;或在撘建寫作舞臺、為人作嫁,皆在襄助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分子,以促進公共語言發展。正所謂吾道不孤,「知識寫作與思考」這門通識課,也將之視為大學博雅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