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書房
跳到主文
風雨讀書聲入耳, 家國天下事關心。 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病入膏肓的浪漫主義者。
部落格全站分類:
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Nov
12
Fri
2010
09:42
「蕉風作筆雨為墨」菲國服役札記(十五)--建德學校讀經教育的幾點觀察
close
(影片:建德學校學生背誦《詩經》)
建德學校讀經教育的幾點觀察
筆者忝列建德學校教席半年,對於校方推行多年的「讀經教育」有些觀察與反思。總體而言,筆者支持讀經教育。以下則為己身於教學現場之偶得,敝帚自珍,就教於博雅。
在建德學校最常聽到的,除了屬於孩子本有的喧嘩吵嚷外,還有那朗朗讀書聲、讀經聲。筆者常遠在十餘公尺、數間教室外,就能聽到孩子們用那頗為標準,卻也稚氣可愛的童音,大聲的朗讀課文、經文。每天午飯前、點心後,校方安排了共約四十分鐘的經典背誦時間。除了背誦,校方亦命筆者講解經典大意,目前正為學生們導讀《詩經》。而每學期,則各有兩次經典背誦考試。建德學校的學生們,從幼稚園開始即接受這樣的訓練,一直到中學部都不曾間斷。長期養成下,校內幾位中學生,皆能流利的背誦出《詩經》等九種科目。今日能有如是成績,全賴王坤源校長與林錦秀主任長年以來的堅持,兩位師長可謂厥功至偉。
至於接受這番訓練的孩子們則普遍認為,各種經典中以《大學》、《論語》最難背誦,反觀《詩經》、唐詩則是最簡單的。前兩者為非韻文,後兩者為韻文。可想而知,難易的關鍵點在於押韻與否。儘管經過時空流轉,語音已有極大的改變。部分韻腳字以今日國音讀來,已無押韻的效果,但絕大多數仍是有押韻的。更何況,《詩經》的重章疊詠與近體詩的整齊格律,較之於非韻文的錯落參差,無疑更易於背誦。這也無怪乎孩子們「喜歡」背這兩科了。
至於背誦經典究竟有什麼「用」?推廣讀經的前輩學者早已有許多論述,此處則有兩個切身經驗,以為蛇足。
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讀經有助於增加識字量。有幾次,當筆者在讀書時,孩子們好奇的湊了過來,並指著我書本上的字,就這麼一個一個認了起來。有些字他們雖並未在課本上學過,但卻也能正確的讀出。這確實令我驚訝。一問之下才明白,原來他們在讀經課本裡見過這些字了。他們當然不明白該字意義,但漢字「形、音、義」三項要件,卻已能掌握其二。對菲籍孩子來說,洵屬不易。
對於中學或程度佳的學生而言,讀經則有助於閱讀與寫作。不論是在課文教學、文章與書信寫作教學,甚至是指導學生寫悔過書,我都能請學生回憶或徵引所背誦過的經典,這些「存款」、「存糧」不時派得上用場。這些日子以來,我日日聽學生們誦讀,輔以過去讀書所累積,漸漸的也對其背誦經典有些熟悉。我得以在各種機會,告訴他們「其實這些你們都背過喔」、「趕快翻一翻,哪個經典說過這個道理」。學生馬上翻書找答案,再經由我的解說,也許更能加深印象。因此,我認為:人們(特別是外籍人士)並非「自然」就能懂得背誦過的經典,而是要透過「深入淺出」,甚至是「淺入淺出」的講解,讓腦中的「存款」、「存糧」與語言學習、現實生活聯結,方能擺脫生吞活剝的死記硬背。這種師生合力完成的「左右逢源」、「旁徵博引」之課堂經驗,確乎教學一大樂事。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文化土壤完全不同的菲國推行讀經教育,頗有「南橘北枳」之嫌,此其一。更有甚者,教師們挾著較高的權力位階,教授菲籍學生中國經典,是一種「文化霸權」的宰制行為,此其二。
解決第一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選擇」。不可諱言的,經典中確實有許多早已不合時宜的內容,就連在華人社會中,都不宜再以之教育下一代,更遑論在時空環境、風土民情全然不同的異國社會。於是乎,「選擇」禁得起中西、古今等時空考驗的教材,是華語教師的責任。舉例來說,某些經典內容包含女性「貞節」觀。此觀念不僅在華文世界早已被大張撻伐,在屬於母系社會的菲國,更是全然扞格。反之,「信」這放諸四海皆準的觀念,在經典中有數不清的例證與討論,凡此皆是人格養成的絕佳教材,相信適用於大多數國家與民族。
解決第二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學相長」。在教學環境中,教師必須保有適當權威,教學工作方能順利進行。儘管是在一切「去中心」、「反威權」的「後現代」,這仍是不可否認的。然而當教師運用權威進行教學,灌輸異國學生中國文化時,或應不時反省,是否能以更開拓的心胸接納異國文化,甚而將之轉化為教學養分。如此一來,不僅能深化學生學習效果,教師也得以自我提升,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舉例來說,筆者每天可以聽到學生們於朝會演唱菲國國歌,國歌一開始,類似的旋律重複出現三次,以後也常見回旋反覆。筆者以此例講《詩經》,告訴菲國小朋友,記錄著中國先民歌聲的唱片──《詩經》也是這樣,有著重章疊詠的反覆特色。其實,音樂的美感中西、古今皆然,「反覆」是重要的美感來源。對菲國學生而言,《詩經》不再是埋藏在書頁裡的化石,而是活潑潑的歌謠;對教師而言,則又收集到一則教學實例。唯有以菲中文化相互印證,或抱著互相學習,乃至於謙卑的心,才能避免「文化霸權」般的自我意識高張。
筆走至此,回頭想想家鄉臺灣推行讀經教育的情形。常見到小學學童參加讀經大會考的消息,躍上文教新聞版面。參與學子之眾多,家長之殷切,背誦量之龐大,皆令人不禁咋舌。但吾人是否想過,不論是在臺灣、菲國或是世界各地,這些經典是否真正內化為學子生命的一部分,抑或「讀經班」如同其他「才藝班」,淪落為家長買份「不要輸在起跑點」的保險而已。在孩子看似「滿腹經綸」同時,如何激發學習者永續的熱情,讓他們終生「與經典同在,與聖賢同行」(王邦雄先生語),這是執教者當不斷反思的課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芳祥書房
風雨書房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E-mail轉寄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部落格文章搜尋
月曆
«
二月 2025
»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誰來我家
近期文章
最新迴響
文章彙整
文章彙整
2024 八月 (2)
2024 六月 (1)
2024 五月 (2)
2024 一月 (2)
2023 九月 (6)
2023 七月 (1)
2023 二月 (1)
2023 一月 (4)
2022 七月 (22)
2018 十二月 (1)
2015 七月 (1)
2015 一月 (1)
2014 十二月 (1)
2014 二月 (1)
2014 一月 (1)
2013 十二月 (2)
2013 十一月 (2)
2013 十月 (1)
2013 九月 (3)
2013 七月 (1)
2013 四月 (2)
2013 三月 (1)
2013 一月 (2)
2012 十月 (5)
2012 九月 (3)
2012 八月 (1)
2012 七月 (2)
2012 六月 (3)
2012 五月 (1)
2012 四月 (6)
2012 二月 (4)
2012 一月 (5)
2011 十二月 (6)
2011 十一月 (6)
2011 十月 (2)
2011 九月 (1)
2011 七月 (3)
2011 六月 (1)
2011 五月 (4)
2011 四月 (1)
2011 三月 (1)
2010 十二月 (4)
2010 十一月 (5)
2010 十月 (1)
2010 九月 (3)
2010 八月 (2)
2010 七月 (2)
2010 六月 (2)
2010 五月 (9)
2010 四月 (3)
2010 三月 (2)
2010 二月 (2)
2010 一月 (7)
2009 十二月 (9)
2009 十一月 (7)
2009 十月 (8)
2009 九月 (12)
2009 八月 (10)
2009 七月 (10)
2009 六月 (9)
2009 五月 (13)
2009 四月 (16)
2009 三月 (16)
2009 二月 (15)
2009 一月 (14)
2008 十二月 (12)
2008 十一月 (15)
2008 十月 (9)
2008 九月 (8)
2008 八月 (6)
2008 七月 (5)
2008 六月 (8)
2008 五月 (16)
2008 四月 (22)
2008 三月 (7)
2008 二月 (6)
2008 一月 (40)
2007 十一月 (1)
2007 五月 (9)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分類
群英教師社群閱讀書籍 (22)
柴米夫妻、風雨兄弟 (4)
菲律賓丹轆省建德學校新聞稿 (1)
觀影札記 (7)
生活札記 (51)
服務札記 (15)
購書札記 (8)
教學札記 (32)
讀書札記 (19)
服役札記 (30)
出遊札記 (33)
讀報札記 (43)
聽講札記 (29)
復旦生活周記 (9)
恒春志工服務 (13)
關於芳祥書房 (2)
博物館、紀念館 (3)
經典計畫 (14)
芳祥書房生活札記(96學年度) (58)
芳祥書房生活札記(93學年度) (6)
芳祥書房生活札記(92學年度) (28)
未分類資料夾 (0)
未分類文章 (34)
我的連結
我的母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我的足跡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關閉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