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研究院那兩年,常跑傅斯年圖書館,也去過胡適紀念館參觀。研究院旁的胡適公園,空間不算小,若能另闢一處紀念已故院士,應非難事。院士們的身後只留下「逝世院士一覽表」的連結,確乎悲涼啊!

哲人已遠 何處憑弔中研院院士
2012-10-31 01:13 中國時報 【呂健吉】
 中研院於日前開放院區供民眾參觀,媒體報導以中研院的私房景點最受民眾喜愛,其中雖也報導胡適紀念館和傅斯年圖書館有長期開放給民眾參觀,但大家沒什麼感覺。

 中研院為國家最高學術殿堂,在每二年召開一次的院士會議中才會選任新的院士,每年只有十位左右的院士產生,目前中研院院士有兩百六十多位,已逝者也有一百八十多位。

 然而,除胡適和傅斯年有圖書館和紀念館可供民眾追念其學術成就外,其餘已逝之院士中,知道他們的學術成就者少之又少!民眾更不知可至何處去憑弔院士的學術成就呢?近日,中研院才規畫完成曾任院長的吳大猷紀念室,才讓大家想起吳院長對中研院和台灣近代科學的貢獻。

 中研院院士的分布以居住國外者居多,占了約五分之三以上,這些院士也大部分因在國外有很好的研究成就或已具有國外科學院院士的身分而較容易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相對而言,長居國內的學者能夠選上院士者,大部分靠其自己多年苦讀研究的成果,方能夠累績一定學術聲望而獲選為院士,尤其是人文組的院士更是如此。

 中研院院士為榮譽職,人文組的院士大部分是以學術創作為主,大部分也都在大學中授課者居多,其收入除了靠授課薪資外,沒有其它額外的收入,若是在公立大學退休者尚有些月退可領,若是在私立大學授課則其晚年的生活,就真的只能靠其授課薪資來維生,勞思光院士便是一例。

 勞思光院士一生以知識分子自居,常以半流亡者的身分來表達對威權專制政府的不滿,所以在其年少之時就不願受共產黨統治而隨國民政府來台,並也表示中國只要受共黨統治一天就不回中國;但在其來台之後,發現國民黨實施戒嚴阻礙民主發展,他也就悄然離台,直到台灣解嚴後方回台任教,此時已是年過六十五的退休老人,就在華梵大學以講座的方式任教長達十五年。

 勞思光先生不幸辭世之後,由華梵大學來負責其身後事,個人在此過程有很深的感慨,當軍人因故逝世時尚有國軍公墓為其安葬,有的人更可以進奉忠列祠,何以這一百多位已逝的院士,沒有一個可供社會大眾憑弔其學術成就之處呢?難道說,學術思想真的是那麼不值錢嗎?

 國家是如何看待院士之死呢?難道只有在中研院的網站再存留一個「逝世院士一覽表」的連結處,當連結箭頭一點之時,卻只有看到名字及「資料待補」這四個字的描述,算是我們給已逝院士的敬意嗎?在每年開放中研院給一般民眾參觀時,中研院所自豪的是其所謂的私房景點,卻不是一個可供大家去緬懷已逝院士們所留下來的學術思想遺產,這實在是個極大的諷刺!

 (作者為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