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象
  這段時間來,和大家說的都是與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問題。然而,身為研究型大學卓越系所的研究生,還是應該要對中國文化界、學術界提出些觀察,不然就枉費這個頭銜了^^
  就先說說文化界吧。造訪中國的這兩個月,有幸遇到文化界上的兩件大事,其一是所謂的「于丹現象」,其二是中國人民大學於三月底舉辦了盛大的國際漢學會議。
  「于丹」是這半年來,中國最「火」的名字之一。她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但因為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關係,使得她的影響力超越了講臺、教室,而傳達到人們家中的客廳。于丹以《論語》、《莊子》為講題,將原本象牙塔中的古代典籍,進行「經典推廣」的工作。于丹摘錄兩書中有趣的故事,諸如《論語》「何各言爾志」、《莊子》「大鵬鳥」、「大葫蘆」等等,再輔以其豐富的肢體動作、聲音表情。以及最重要的,于丹對經典的個人「心得」。將上述諸項調合起來,完成一場又一場的電視講演,吸引了相當多的觀眾,而得以火速竄紅。又因為於學術界知名的中華書局,為她的講演出版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書,使得她也成功打入閱讀市場。幾乎所有書店,皆將于丹的著作擺放在最為顯目的位置。她擁有分佈於不同年齡層的廣大讀者群,這由簽書握手會中排隊的「粉絲」得到應證。于丹在中國所刮起的旋風,真是不下「超女」。影響所及,是各家電視臺紛紛製作經典推廣的電視節目。我所看到的,就有《史記》、《戰國策》等書,也在《論語》、《莊子》之後躍上電視螢幕。此外,出版市場則是常可見各種經典的普及讀物。相較於前者,這類書籍臺灣其實也不難見到,從蔡智忠的漫畫,以及曾昭旭與傅佩榮的講演與著作皆是。我們在「質」的層面一時難以斷定其優劣,但至少在「量」上,中國是勝過於臺灣的。
  思考與反省的聲音,總是隨著市井熱潮而來,各界開始討論起「于丹現象」。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儘管有學者指出,于丹根本誤解了經典,其所說的真的只是自己的「心得」,並非經典的原義。雖然如此,但我還是以為,這類「國學熱」是值得肯定的。至少,我們不得不佩服,于丹等人把原本令普羅大眾感到枯燥甚至厭惡的傳統文化,帶進尋常百姓家中。經典不再高深莫測,而是可親可近的。這是也曾忝為人師,一本正經地講起《論》、《孟》、《老》、《莊》的我,所作不到的事。但我們也要反省,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說,它更多需要的是潛下心地工作,如何養成人們的親近經典的習慣,並從調整內心和諧的「修身」,到積極地參與社會和諧建設的「平天下」。這也不是幾次電視講演、幾本普及讀物,這些近似媒體塑造偶像明星的妙作手法所能作得到的。
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會這樣幻想:什麼時候,偉勇哥的詩詞吟唱會受到青睞,而正式加盟「○○音樂」,成為「周董」的師弟。而成大中文人所編寫的《左傳》、《史記》故事,可以成為動畫、電影的腳本,實現高評師長久以來的願望。怡良爺的課堂中,屈原與陶淵明高潔的人品與詩品,可以走出教室,成為眾人立身處世的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