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讀《古今論衡》黃寬重師「規劃與執行--推動學術活動的經驗談」一文
對黃師多年來從事學術研究之外 各種與之有關的活動 始有較多的認識
深深佩服黃師凡事從最基層做起的苦幹實幹精神 以下一段話 是文中諸多發人深省處之一
「臺灣多數從事學術的人,自小成績比較優秀,是家長師友心目中的寵兒,在學校和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他們學有所成後,或在大學教書,或專職研究、關心社會並喜歡發表意見,言行受到社會的重視,是意見領袖,久之養成能說而不能動,能寫而不願做的習慣,多不願委身做成就眾人或「利他」的瑣事。我資質平凡,為了獲得肯定,抱著從做中學的心情,從最基層的角色做起。」
記得三、四年前,王小盾來所上演講
提到當他在文革後成為研究生時,老師任二北告戒他們,要把學問做好,要做到「三不」。
「不交朋友,不搞活動,不談戀愛」
那時座下的我心想 那自己真是完全不符合任老先生理想研究生的樣子
幾乎可以放棄學業了
當然 任二北會這麼說 自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 確實是倍極艱辛的苦學態度
但看到黃師文章 體現著全然另一種做學問的態度
對我自己而言 這無疑更令人神往與尊敬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