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P4922.JPG
(菲律賓「十八銅人」,我和大學同學小橋)

「教不倦」──永遠為學生多想一些
九十九年僑務委員會替代役教育服務役役男專業訓練
結訓心得

役男:鄭芳祥

  「什麼?你要去菲律賓當兵!」接下來便是數不清次數的解釋再解釋。這是一年多來,自己與親朋好友從未間斷的對話。雖經過近十三個月的等待,去年幸獲僑委會垂青的喜悅,卻幾乎未曾熄滅。在重登成功嶺進行三週軍事訓練後,我終於能正式成為僑委會的一員,在中原大學推廣中心、應用華語系接受三週的華語教師專業訓練。

  在即將啟程赴菲國服務之前,回首於中原專訓的種種,帶給自己最大改變的,無疑是親炙師長們後,所感受到其對華語教學源源不絕的熱忱。是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讓原本終日埋首古籍文獻,被鎮在學術象牙塔下的自己,能重新思考、反省教學技巧對於學生學習之重要。易言之,教學原本即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本位,而非「教學者」研究成果的展示場所。雖然兩者之間確實有重疊之處,但無庸置疑的是,前者的重要性應大於後者。

  我們的專訓時間,雖然只有僅僅三個星期,但中原華教系的師長們,每位都以其獨特方式,為我們傾注教學熱情。賴明德老師年逾古稀,卻仍舊教學、研究不輟。黃麗儀老師每次只要談到,自己由語言學到漢語習得與教學的研究歷程,總是流露出對生命這次美妙轉折的讚嘆。陶醉在張鈞莉老師的歌聲中,我也感受到張老師在製作教具、設計評量費盡心力。同時也會記得張老師曾說:「永遠不要空著手去上課。」宋如瑜老師慷慨贈書,書中道盡老師對於華語教學、師資培訓多年積累的心得。宋老師注意上課中的每個細小環節,因為稍有差錯都有可能影響學習效果。柳玉芬老師充滿活力的上課節奏,讓人不自覺地調整到相同的頻率。廖宜瑤、鄭琇仁老師兩人,皆為我打開一片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全新天地,並徹底扭轉了自己以往輕忽此道的偏見。張于忻老師以他滿滿的笑容,提供諸多班級經營技巧。而每個小「撇步」,幾乎都為了提高學習成效而來。陳思齊老師以其敏銳的思維,促使我們反省某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其中也包括老師對於所授科目的自我檢視與備課。

  若從博一開始,自己踏上講臺也有六七個年頭。未料,竟是服役期間中原應用華語系的師長們,讓我重新省查自己的教學態度,並且在兩星期短暫時間裡,連續不斷地受到師長們言教與身教雙重的剌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總以孟子讚美孔子「學不厭、教不倦」的名言自惕自勵。現在想來,我與這個崇高理想的距離真無法以里計。儘管如此,我仍相信這是值得追求的境界。永遠為學生多想一些,是為人師長的職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