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台灣。我們的環境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青年(包括我?!)尚且不需要「鬧革命」,在制度下無能為力後,只能在街頭上聲嘶力竭。希望我們身旁發生的,不是青年鬧革命,取而代之的是「青年微革命」。怕只怕,青年們鬧革命、微革命都不行,只能在網路遊戲裡殺得你死我活,大搞「虛擬革命」了。


觀念平台-缺乏前景 全球青年才鬧革命 2012-01-06 01:35 中國時報 【李尚仁】
 《時代雜誌》選出去年的風雲人物,不是任何特定個人,而是「示威者」。從阿拉伯之春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全球各地爭取民主自由、抗議違反公平正義的示威活動,確實是去年最引人注目、最令人興奮的事件。然而,從敘利亞到美國、突尼斯到倫敦,究竟是什麼因素讓這些乍看下政治、宗教與文化如此不同的社會,都爆發出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評論者提出的答案包括: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衰退讓窮人快活不下去、新自由主義政經體制導致中產階級貧窮化、臉書與推特等網路媒體讓示威者有了新的集結利器等等。最近英國記者馬松(Paul Mason)發表新書《為何它四處展開:新全球革命》(Why It’s Kicking Off Everywhere: New Global Revolutions)則特別強調,這些示威活動有個共同的新行動主體:「沒前途的大學畢業生」。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擴張其高等教育,馬松指出,全球高中畢業生進入高等教育體制的比率,從兩千年的百分之十九上升到今天的百分之二十六,在北美和西歐此比率更高達百分之七十。另一方面,這波不景氣讓剛要投入就業市場的年輕人首當其衝。發動阿拉伯之春的北非國家,近年高生育率讓青年占人口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比率,但其失業率卻也高達百分之二十,利比亞的青年失業率更高達百分之三十。歐洲青年失業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去年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是百分之四十,英國是百分之二十。

 進入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對未來發展大多有相當期許。然而,迎面而來的現實卻是畢業即失業或淪為窮忙族。過去年輕人可以自信未來生活水準會高於父母輩,現在多數年輕人所預見的是未來社經地位只會比父母更差。此外,他們面對的或是阿拉伯世界長期腐敗無能的獨裁政權、或是西歐與美國政客與財團緊密結合的「華爾街體制」;當政者不只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對其困境似乎根本無動於衷。於是這波不景氣就成了憤怒的引爆點。而「沒前途的大學畢業生」這樣的行動主體,也解釋了這波示威活動對網路的廣泛使用與青年次文化特色。

 反觀臺灣,青年失業狀況或許還不到北非或某些西歐國家那麼嚴重的地步,少子化也讓台灣未來不會出現阿拉伯世界那樣的人口結構。然而,臺灣不只有超高的大學入學比例,近十餘年來的產業外移以及政府的財稅與土地政策,不但讓貧富不均問題急速惡化,社會向上流動的管道減少,更不利於年輕人薪資、購屋與成家生育。正如「崩世代」這本直指當前核心問題的診斷著作所指出,臺灣青年工作貧窮、缺乏向上流動機會的嚴重狀況,已經是刻不容緩且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誰敢斷言類似的青年反抗運動未來不會在臺灣出現呢?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