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沉痛至極的「大學五化」啊。對我而言,目前最深刻感受到的,莫過於「行政管理指標化」、「大學生程度中學化」兩項。
甫加入高教行列的第一個學期,我就遇到學校面對「校務評鑒」的壓力。這對基層教師的我們而言,影響不算太大。但為了配合學校行政要求,也必須填寫、勾選瑣碎表格,為諸多口號式的所謂「能力指標」字斟句酌。填寫時我常想:「到底有多少學生會看這些東西呢?」「這真像是個作文比賽啊!」這些教育學界所研發出來的評鑑方法,雖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但是,是否也有過於瑣碎、形式之譏呢?
另外,對於「大學生程度中學化」的問題,若就本國語言教學而言,可說是網路的時代浪潮,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使得大學生的語文能力普遍下降。早在南宋,朱子就對印本使人讀書過於「粗疏」而發感慨。可見,物質文明改變精神文明的力量之巨。對此,唯一的辦法,也只有在教學多多努力了。話說回來,「博士程度碩士化」也是很大的問題。在我身上看得最清楚。對此,唯一的辦法,只有讀書吧。


總統候選人,看到大學五化了嗎2011-12-21 00:57 中國時報 【劉源俊、王明珂、吳武典】
 我們是一群關心台灣教育的大學教師。近年來,看到《大學法》引發評鑑與經費補助掛勾、加上教育當局推動「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對大學教育所帶來的鉅大影響;更看到,由於上述不當政策,導致國內的大學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落後,嚴重影響台灣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等國家整體品質與競爭力。問題如此嚴重,三位總統候選人的教育政策卻相對沉寂。尤其高等教育顯現出的核心「五化」問題,更鮮少提出相應的對策,包括:行政管理指標化、世界百大排名化、評鑑指標殖民化、本土人才焦土化、大學生程度中學化等。

 首先,大學五化問題的根源與《大學法》第五條息息相關:該條文規定大學應自我評鑑,但卻同時保留教育部「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加上「其評鑑辦法,由教育部定之」,賦予教育部合法評鑑權力,干預大學辦學,各大學為了獲得教育部的補助經費,必須滿足複雜瑣碎的評鑑機制與指標,接受補助的學校,必須聽任教育部等的指揮。大學法雖規定「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但目前台灣的大學卻受限於經費上的不自主,形成大學管理指標化等流弊。

 其次,在世界百大排名化壓力下,政府提出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實施迄今競爭型補助出現種種弊端。尤其頂大的學術和經費審核機制繁瑣與官僚化,讓大學落入國科會和教育部的嚴格掌控,國際競爭如空中樓閣。

 還有,評鑑指標殖民化與本土人才焦土化。指的是隨著大學評鑑與追求頂大政策,引進一套以發表英文期刊論文作為學者最高學術成就指標的方針,造成各大學力拼研究數量,對改進各科基礎教學,以提升知識能力日益下降的學生之程度更有嚴重影響。更嚴重傷害大學中人文社會科學的推動與文化傳承。大學教授們普遍與社會疏離,甚至為了力求研究表現而與學生疏離。耗費大量國家資源卻無助大學正常發展,大學教授淪為論文生產工具。

 最後,大學生程度中學化,肇因廣設高中大學。高教機構的主要功能淪落為「製造文憑」,而不是「培育人才」。另外,大學生的博雅素養如此薄弱,其品味與嗜好朝向娛樂化及卡通化,許多大學生出現學習動機低落、貪玩耽網、尚時追星等有違大學教育的現象;其中近年來校園刊物及服務性社團接連倒閉或難以存續等情況,說明整體素質向下沉淪的隱憂。

 籲請各位總統候選人,對於國家教育政策提出具體辦法||包括儘速重修大學法第五條,讓大學評鑑與政府補助脫鉤;全面檢討頂大計畫所造成之影響與後遺症。(劉源俊為前東吳大學校長,王明珂為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武典為台灣師大名譽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