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N8804.JPG
(金包里大路城門)

  上回到坪頂古圳踏青,已是兩個月前的事。這段時間以來,先是腰痛舊疾復發,繼之則是教學、工作、讀書諸事煩雜,真是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到郊外走走。今日偷得半日閒,YT+MT來到了「金包里大路」賞芒。

芒花小徑
(芒花小徑)

芒花地毯
(芒花地毯)

偶遇山澗瀑布
(偶遇山澗瀑布)

  這回造訪「金包里大路」,是為了秋日滿山遍谷的芒花而來。直上擎天崗後,廣為人知的大草原景色,並沒有讓我們停下腳步。我們選擇一條遊人較少的步道。極不起眼的入口,注定了古道的寂寞。雖然如此,我們沿著古道尋幽訪勝,卻一路驚喜連連。我們時而拾級而上,時而沿階而下。當拾級而上,氣喘噓噓地登上古道的最高點時,極目遠眺,四望所見盡是白茫茫的芒花一片。群山好比穿上一件羽絨大衣,並且高高地拉起衣領,準備迎接凜冽北風。又像是在群山鋪上白色地毯,輕輕柔柔地,真讓有股一躍而下,將能舒服地落在毛毯上的錯覺。當沿階而下,四周盡是比人還高的芒花,我們又好似走近以芒花為壁的迷宮之中,如陷五里雲霧,五指雖尚能見,卻也不辨東西。一路向下,雖然擺脫了芒花的包圍,我們卻又進入另一重迷霧中。山林中有不知名的參天樹木,還有時而遠、時而近的淙淙水聲。很幸運的,我們巧遇山間一道水勢盛大的瀑布。謂之水勢盛大,足以讓人駐足其間深思許久,這奔騰水流究竟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去呢?

  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是先民由金山挑魚至士林一帶販賣的必經之路。這是條翻山越嶺的古道,它由金山出發,翻越陽明山的阻隔,才能到台北盆地。我們沿著古道健行,當然稱不上是「信步」、「漫遊」。所要踩踏的,是一級又一級的階梯,是忽高忽低、起起伏伏的山林、芒花小徑。路途中,不時讓人發思古之情。百年前挑夫,擔起沉沉魚獲,邁開堅毅的步伐,頂著烈日、強風,不就是走在同一條路上。當時,他們是全家人生計之所繫,而我們則是抱著遊賞的心情。古今差異,真不啻千里。唯一相同的,大概是這秋日滿山遍野的芒花吧。

  作為一個讀書人,就算是在出遊時,也會犯職業病。我居然在出遊時,想到了「金包里大路綜合研究」的題目。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金包里大路的經濟史研究」。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是先民由金山挑魚至士林一帶販賣的必經之路。光憑這點,這古道就是臺灣漁業經濟的重要史料。

  第三章「金包里大路的交通史研究」。金包里大路的修築,是採「就地取材」的方式。直接採用當地石材,並透過「打石」的作法,將石材取成適合的大小。就連到今天,大路沿線還能看到打石場遺址。腳下的石塊,也還有「斧鑿」的痕跡。真是活潑潑的交通史史料。
金包里大路的「斧鑿」痕跡
(金包里大路的「斧鑿」痕跡)


  第四章「金包里大路的生態研究」。我們在古道中漫步,林相隨著路途起伏而改變。物種也頗為多樣,路上看到許多物種解說的立牌。

  第五章「金包里大路的地質研究」。古道臨近硫磺產地。它除了是挑魚古道外,也曾負起硫磺的運輸功能。路上常常會有刺鼻的硫磺味,也偶見土壤斷面有著各種不同的顏色。

  第六章「金包里大路的文學史研究」。最後一個重點,當然是文學史的研究。其實,我也不知道有沒有文人走過這條魚路古道。隨手在網路上找了一下,真的有人寫古典詩歌詠古道。既然有了材料,也就可以研究啦。

  第七章結論。

山間野店
(山間野店)
芒花、楓紅、紀念章
(芒花、楓紅、紀念章)
  最後,我們完成「擎天岡」<->「上磺溪停車場」間魚路古道來回的壯舉。全程六點六公里,費時四小時。下午二點半,在山間野店解決午飯。真不知道為什麼,飯特別的香、地瓜葉與竹筍特別的美味。回程路上,我們帶走了芒花、楓紅、紀念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