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學年度下學期
專題討論期末作業
博六 鄭芳祥


壹、本學期參加場次簡表
時間 地點 / 對象 講者 講題
2/23(一)
15:10~17:00 21302
專題討論+學術討論(日間.碩博士生)
張廣達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客座教授) 本文的擴展與文史研究
2/23(一)
20:10~22:00 21208
專題討論+學術專題討論(夜間.碩專班)
金敏鎬
(【韓國】翰林大學校中國學科副教授) 關於朝鮮使臣之中國訪問記錄——燕行錄
3/2(一)
15:10~17:00 21302
專題討論+學術討論(日間.碩博士生)
謝海平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有關唐人小說教學的省思
4/13(一)
15:10~17:00 21302
專題討+學術討論(日間.碩博士生)
廖肇亨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抒情外一章:明清文學中的東亞世界
5/22(五)
12:00-14:00 中研院史語所
鄭阿財
(南華大學文學系,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 從敦煌吐魯番文獻圖像看五道將軍的形像與發展

說明與致歉:
  請益源老師原諒。學生本學期僅回到系上參加四場演講。阿財老師那次演講,學生本也想南下參與盛會。無奈修改博論一事,著實讓學生分身乏術。見到史語所也邀請阿財老師講演,講題、時間都很相近,於是選擇就近聽講。謹向老師說明如上,盼能得到益源老師海涵。
  另外,老師擔任主任一年以來,所上每週都有學者蒞臨講學。老師想必花費了很多心力,在聯絡、邀請、接待各項工作上。這樣子密集的頻率,已遠超過國內任何一所大學中文系,與中研院各單位相較,也不遑多讓。藉由不斷的注入源頭活水,同學們肯定得以轉益多師、視野大開。感謝老師的用心。

貳、聽講札記

一、張廣達:「文本的擴展與文史研究」
(一)、演講提要
  此次張廣達先生的講演,旨在回顧百餘年來文書、文獻的發現,與我們今日文史研究的關係。張先生提出了三個發現,簡要說明如下:
1.中亞地區的佛教文物
二十世紀在中亞地區的大量考古發現,讓人們明確認識到,佛教不僅首先通過中亞傳入中國的中原地區,而且「入世」、利他的大乘佛教的圖像及其教義的發育在中亞的某些地區經歷了千年之久。
2.中亞粟特人地區的文物
近一個世紀以來,學界研究昭武九姓/粟特人的濃厚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聯考古學界發掘中亞粟特人地區的鉅大收穫,特別是中國大陸出土的昭武九姓胡有關的器物。
3.耶穌會會士、傳教士中國研究的文獻
十六世紀下半葉,歐陸各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利瑪竇來華,積極與中國士人交往,並介紹所見所聞給西方。利氏可說是早期近代西方漢學的鼻祖。能掌握這些傳教士所留下的文獻,對於近現代的中國研究,將很有助益。
明清天主教中文著作保存之地,包括有: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梵帝崗教廷圖書館(羅馬)、徐家匯圖書館(上海)
  最後,張院士總結地說:
從事文史的研究,當「通過更廣泛的通識考察」。沒有一門學問是孤立的。
「積累」是人文學科的優勢所在。
對於自己的研究,應常有「反思」。

(二)、心得感想
  本次演講,著重在文獻資料的發掘,以及這類新發現能帶來的學術突破。對於張院士所提示的三項新發現,學生所知都相當有限。正因如此,目前也很難將之與自己所持續關心的「宋代文化」研究加以連結。更無法徹底改弦更張,跳入上述三種新出土文獻中,由整理資料的工作做起,重新開始新的學術天地。
  雖然無法直接利用張院士所提供的三種新材料,但其精神學生卻似乎也能略知一二。張院士所強調的文獻資料發掘,也可以由古籍整理與出版來理解。近三年,《全宋文》360冊出版,正如宋代文獻資料重新出土,勢必能引發研究熱潮。這批文獻目前只經過最基本的點校工作,若能善加利用,則好比出土文物一般。對於宋代文學、文化的現有研究,必然產生影響。另外,今年《歷代文話》十冊出版。長久以來,詩話、詞話的研究較盛,文話的研究則相對冷清。如今,《歷代文話》代表著另一個學術礦藏被發現。就等待有志者投入研究。
  當然,《全宋文》、《歷代文話》的編輯,不可能毫無遺漏。若能發現吉光片羽的文獻資料,那怕是斷簡殘篇、隻言片語,也好比出土文物,能有拾遺補闕的價值。

二、金敏鎬:「關於朝鮮使臣之中國訪問記錄——燕行錄」
(一)、演講提要
本次演講,金敏鎬先生旨在介紹《燕行錄》,這部朝鮮使臣之中國訪問記錄,以及其研究現況等等相關問題。演講主要內容包括有:
1.燕行錄是什麼
2.燕行的情況:燕行的性格、燕行路線、燕行期間、燕行人員的構成、
3.燕行錄的種類和數量
4.燕行錄研究情況

(二)、心得感想
  本次演講,學生以為有兩項值得注意之處。
其一,新文獻的運用。
  與張廣達院士的演講相近的是,金先生的演講同樣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讓我們知道一個新的文獻資料寶藏。而與張院所說又不盡相同的是,金先生所提供的新材料,對我們來說,是更加容易親近的。畢竟,當時燕行人員所記的,都是中國的事物,所用的文字皆是中文。以這方面來說,閱讀、運用燕行錄的資料,應當比利用張院士所提示的三種新材料,要容易得多。
其二,新研究領域的開拓。
  與新文獻相應的,自然是新研究領域的開拓。《燕行錄》及其他燕行使所留下的資料,以及中國士人與高麗人士交往的資料,應是研究中國、高麗關係,乃至於東亞漢文化圈的重要材料。東亞文化、域外漢文學的研究,可說是相當熱絡。這確實是值得關注的新課題。
  而就與學生目前研究相關者而言,據聞,高麗有古文選本《古文真寶》傳世,是高麗人士學習中國古典散文的重要門徑。這本異邦古文文選,值得深入探討之。

三、謝海平:有關唐人小說教學的省思
(一)、演講提要
  海平老師本次演講,主要在提出研讀唐人小說時所遇到的幾個障礙,包括有:文字訛誤,不易貫通;行文典雅,不易理解;主題隱晦,不易體會;風習遙遠,不易領略;制度湮滅,實況難明;地理遷改,不易神遊;綴參史實,真假難辨;三教交纏,不易參透。以上共計八點。海平老師本次,僅以其中三點為例說明之。
  最後,海平老師提示了幾點閱讀唐人小說所應注意的事項:
1.建立「用讀經的態度讀小說」的理念
2.培養跨學科的學習視野
3.逐字逐句研讀與解說,有其必要。
4.介紹小說背景,與介紹內容同等重要。

(二)、心得感想
  正如海平老師於全文最末時所說的自謙之辭:「以上幾點感想,……將之框架在其他科目上,大概也沒有太大的不適合。」學生認為,這番話明為海平老師自謙之辭,實為老師揭示治學門徑的警語。誠如老師所言,以上所列舉之四個項目,何嘗不也是面對其他文本所應恪守的態度,又何嘗只有面對唐人小說呢?
  學生撰寫博士論文時,對於第二點、第四點特別有感觸。學生博士論文研究宋南渡初期政論與史論。閱讀這類作品,學生以為有兩大困難。其一,其內容所論,涉及當時上自軍國下到黎民,各個階層之大事小瑣事。沒有對時局有全盤的理解,很難徹底讀懂作品。其二,作者為了論述自己的主張論點,常需要徵引歷史人物、事件作為佐證。不明白這些典故,很難徹底讀懂作品。易言之,讀懂政論與史論,需要兩重的歷史知識。首先,是作品創作年代的各種知識;再者,則是作者創作以前的歷史知識。學生這兩點體認,正與海平老師所論相合。

(三)、再次與海公見面
  在知道海公要南下台南時,學生計畫要參加這次演講。開始之前,到老師您的辦公室,海公果然已經先到了。學生很興奮地與海公打招呼,也不管老師究竟記不記得我了。自己在離開中正這幾年間,偶而還是會與海公聯絡,祝老師教師節快樂。也許,海公還記得我這個學生吧,雖然我的文學史修得不是很好。

四、廖肇亨:「抒情外一章:明清文學中的東亞世界」
(一)、演講提要
  本次演講旨在探討明清文學中的東亞世界。廖老師以下面幾面作為演講的綱領:1.明清知識社群的世界圖像與天下秩序;
2.異國經驗與異國想像;
3.視角、邊異、認同的遷移
1.明清知識社群的世界圖像與天下秩序
  廖老師由嚴從簡《殊域周咨錄》題詞中,看到以明朝為主的世界秩序,正在逐步瓦解之中。另外,又特別提到,由在日本長崎所收集的檔案所撰寫而成的《華夷變態》一書。廖老師認為,要了解明末清初的社會環境,不得不運用東亞史料。

2.異國經驗與異國想像
  廖老師以長崎為例,說明漢文學中的異國經驗。所舉的例子,包括有:張斐〈長崎漫言三十六韻〉、楊芾《扶桑十旬記》等等。

3.視角、邊異、認同的遷移
  廖老師主要以陳侃《使琉球錄》中的記載,思考陳侃在面對異國風物時,如何反思其祖國之國民性的問題

(二)、心得感想
  誠如廖老師於「代結語」中所言:「觀看他者是認識自己的不二法門」。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說的應該是相近的道理。相對於單調與一元,我們總希望自己能處在「眾聲喧嘩」,有時甚至是「認同不明確」的世界裡。藉由自己與他者之間,不斷的交流與辨證,自己能逐漸地確立自己,而與他者分開,成為真正獨立的個體。在認識自己的同時,要不斷地用他者、世界來反省自己。同樣的,在認識中國時,自然要用東亞,乃至於世界的目光。
  就學生所從事的宋代研究來說。北宋時期,中國不僅與遼、西夏交往,更與日本、高麗有往來。南宋時期,中國則與西夏、金、日本、高麗有往來。這些往來關係,都足以提供多元的視角,用來觀照中國、兩宋。就宋詩的研究來說,宋人「使遼詩」、「使金詩」已有研究成果,那麼遼人、金人之使宋詩呢?則似乎未見論者涉及。而除了詩歌之外,其他文類如文、詞、四六、小說、戲劇等等,又是否蘊藏有「他者」眼光於其中呢?這些應都是值得再深入的問題。

五、鄭阿財:「從敦煌吐魯番文獻圖像看五道將軍的形像與發展」
(一)、演講提要
五道,或稱五道將軍,是地獄主宰東岳大帝的屬神,同時也是東岳大帝的重要助手,傳說祂掌管世人 生死榮祿,與閻王的判官職司略有相同,但在一般理解中,五道地位比判官高,地位居於閻王之下。
問題意識:
「五道大神」、「五道將軍」、「五道轉輪王」的關係與發展為何?
結論:
佛教地獄冥王中,有掌管五道輪迴的冥司,正與中國泰山信仰中固有的「五道大神」近似,因藉以翻譯,而出現在漢譯佛典中。隨著佛教的傳播與發展,逐漸滲入中國喪葬文化之中。不過佛教掌管五道輪回的冥司為一人,而中國分掌五路的神明為五人。且由於佛教中的五道大神具武夫形象,所以後來又稱為「五道將軍」的情形。雖原本各有不同,然其專管死鬼之事這一冥陰神屬性則是一致的。隨著時代發展,二者漸趨混淆,終至合為一。
  唐宋時期地藏與十王信仰流行,第十殿的轉輪王,執掌冥間亡人第三年於「中有」將盡之時的最後判決,並具以投生於五道、六道之中。因此又有合五道將軍與轉輪王為一而稱為「五道轉輪王」。五道將軍為武夫形象,唐宋十王圖中,唯十殿五道轉輪王作頭戴兜鍪身穿鎧甲的武將形象,其餘九殿各王均作文官或帝王裝扮。
(二)、聽講筆記:
敦煌吐魯番文獻,是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中古史的重要史料。
文字是基礎,目錄是門徑。
敦煌文獻文字不統一,非為傳世而作。故研究第一步,是「識字」。
圖像與文獻的研究應結合看待,不可二分。
敦煌文獻,只是「文獻」。待吾人用自己的學科來檢查。其中又以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最為適合。
可惜沒有問老師問題。「若以古典散文研究而言,可以如何運用敦煌文獻」

(三)、再次與阿財老師見面
  雖然無法南下聽講,好在劉淑芬老師也邀請阿財老師在史語所演講,讓學生得以有機會就近參與。在還沒開始之前,我也很高興地尋找阿財老師的身影,想早一步和老師問好。遠遠看到兩位老師正在用飯,而且談得很盡興。我在一旁站著,不敢打擾老師談話。好在,劉老師很體貼地問候我,鄭老師也才注意到我站在一旁。鄭老師很熱情地關心我的近況,我也問候老師全家。只是沒想到,當年同學們到鄭老師家,享受朱老師手藝的那美好光景,一晃都是九年前的是。那時還在讀國中,鄭老師的兩個孩子,現在應早已大學畢業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