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引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22192.shtml)


今天剛從宜蘭的○○專校上了一天的課

一天六節下來 可以說各種失序現象都能看到

畫眼線、夾睫毛、上粉、照鏡子

剪「腳指甲」、玩手機、聽音樂、看漫畫

平常的打鬧、談天 那就更不在話下

實在是管不動也教不會這些學生們

對學習成就相對較低的他們而言 任何知識似乎都難以下嚥

我也曾嘗試著「變出」花樣 希望刺激他們學習 只是 成效好像很有限

讀了楊照這篇文章

也許還是只能用 「教不倦,學不厭」來自勉

持續地自我充實 並引領學生「享受」文學的美感

楊照:享受知識,而不是勉強吞嚥知識
【聯合報╱楊照】 2009.04.01 03:09 am

我曾經在「誠品講堂」開過「西方現代思想名著選讀」的課,一年間三十六堂課,每一堂講一本廿世紀西方經典名著。我在課程裡排進了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不能不排,因為西方哲學在海德格之後轉了一個大彎,海德格的重大貢獻絕對不容忽視。不過,要怎樣跟這些大部分沒有哲學訓練基礎,下班或放學後憑藉著興趣來上課的人,談論海德格?要怎樣跟他們解釋最簡單最基礎的前提———海德格分辨「具時間感的時間」與「缺乏時間感的時間」?要怎樣說明海德格推出「存有即時間」的論證過程呢?

我知道我給自己找了大麻煩,花了許多功夫備課,不過走進課堂的那一瞬間,我很清楚應該要預期會碰上的必然狀況———課堂上很多人會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所以他們會陸陸續續打盹睡著。

帶著好奇和興趣 學習怎會枯燥

依照平常的習慣,講了整整兩小時的課,中間沒有休息沒有下課,我預期的狀況發生了———發生了一半。從學員臉上的表情,我清楚知道他們沒有聽懂我在講什麼,所有關於時間的客觀與主觀,物理性與空間性,他們茫茫然無法理解。然而,我以為會出現的後半現象,卻奇特地沒有出現。他們茫然不懂,但一個個繼續睜大眼睛,幾乎沒有人睡著。一百多雙飢渴好奇的眼睛一直盯著我看。

這是讓我無法忘懷的寶貴經驗。當一個老師,那堂課我完全失敗了,未能盡到責任將學員們帶進海德格豐富美好的哲學思考世界裡,可是在我的失敗中,課堂上的學員們教了我一項再寶貴不過的智慧。在陌生艱難的知識裡,他們沒有如我擔心地紛紛睡著,因為他們帶著真正的好奇與興趣來上課,好奇與興趣有足夠的力量讓他們睜著眼睛,把不懂的話語照樣熱切地吸收進身體裡。沒有任何人逼他們來上課,甚至沒有明確的功利動機刺激他們來上課,單純出於好奇與興趣,所以他們不會睡著。

一位在社會上備受歡迎愛戴的老師,教會多少人接近欣賞古典音樂,可是他在大學裡開的音樂史課程,學生卻常常在課堂上睡得東倒西歪。他教學生比較不認真嗎?當然不是。那為什麼這樣?「因為在台灣學音樂的學生,通常都不喜歡音樂。」他給我的答案。

為了分數和前途 學習當然無聊

乍聽下覺得多麼荒謬驚人,學音樂的學生不喜歡音樂?但稍微細想,又覺得這說法非但不荒謬不驚人,而且還精確點出了整個台灣教育最普遍的問題。沒幾個學生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興趣,更少好奇。他們都不是為了享受知識與技能而去學習的,相反地,學習對他們而言就是勉強的。所以他們動不動就睡著。

他們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更根本的知識與學習準備。從來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enjoy知識的樂趣。沒有人教會他們面對未知時的興奮好奇心情。從小他們學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拿來換分數換讚美換前途換賺錢職業的工具。這樣的小孩,當然只會一堂睡過一堂,睡得渾渾噩噩,睡得無聊痛苦。

我們需要的,其實不是生活教育、藝術教育、文化教育,而是享受生活的教育、享受藝術的教育、享受文化的教育,拿掉享受,教育的效果就大大走樣了啊!

(本文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