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恆達:看對電影 教你寫出好論文

【聯合報╱畢恆達】 2009.02.07 03:42 am

畢恆達


畢恆達:看對電影 教你寫出好論文

【聯合報╱畢恆達】


近年來廣設大學與研究所的結果,造成博碩士論文的產量倍增。從民國七十五學年度的六千篇,八十五年的一萬四千篇,快速增加到九十五年的五萬篇。論文寫作對許多研究生而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往往面對電腦苦思,卻始終無法下筆,於是紛紛發展第二專長。有的人練瑜伽、煮花茶,有的人擦地板、刷馬桶,總之盡做一些對身心有益又非娛樂的事情填補時間,就是想找正當藉口逃離論文。其實,看電影也是一項不錯的第二專長。選對電影,不只是視聽娛樂,更可以對論文寫作帶來意想不到的直接助益。

課堂教學,使用「衝擊效應」來討論種族問題;用「新郎向後跑」來講述同性戀恐懼症;用「黑澤明之夢」來省思環保與戰爭議題,是常見的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教學策略。然而研究寫作牽涉知識論、方法、倫理與寫作,有哪些電影可以切題呢?

金賽性學教室 訪談典範

訪談是社會科學很普遍的蒐集資料的方法。「金賽性學教室」描述性學博士金賽精彩的一生。在保守的五○年代,將私密領域的性行為調查公諸於世,令人震撼。而如何讓陌生受訪者能夠拋開羞恥心與罪惡感來暢談性事,更是訪談調查研究的典範。劇中有許多實際訪談的段落,讓人印象深刻。僅舉一例,「你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就不是好的發問,因為「這是兩個問題,這樣問,讓我可以略去我不想講的那個部分。」

研究生經常有個困惑,好不容易蒐集了堆積如山的資料後,卻不知如何剪裁、分析。「迴光報告」描寫未來世界,人出生後在腦部植入晶片,死後由記憶剪接師將其一生的回憶重新剪接,在追思會中播放,以接受親友緬懷。問題是,幾十年的時光,該如何分類、排序、剪接成一個小時的影帶,是依吃喝拉撒睡、成長階段、活動還是儀式?怎麼決定哪些生命片段是世俗、有意義,還是有啟發性的?

鳴謝吸菸 教人舉證、說服

寫作也牽涉如何舉證、推理與說服。「鳴謝吸菸」(Thank you for Smoking)講述的是菸草公司的代言人,如何為公司捍衛「人民有吸菸權利」這個信條。劇中有一幕令人難忘的場景,打個比方,主角參加一個電視的談話節目,他一看舞台上坐著董氏基金會的代表、戒菸大使孫越、一位因為吸二手菸而進入肺癌末期的青少年。一般人看到這樣的陣勢,恐怕會落荒而逃,怎麼辯嘛。沒想到,男主角簡單幾句話,就讓所有人啞口無言。無論你是否認同他的論點,如何雄辯滔滔,給觀眾一個不錯的思考訓練。

許多學生也常問,深度報導和論文有何不同?同樣根據美國史上死傷慘重的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所拍攝的兩部電影「科倫拜校園事件」與「大象」(Elephant),就很值得相互比較。科倫拜校園事件是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卻採取主動介入的方式,積極主導整部電影的論點。大象是劇情片,導演葛斯范桑則選擇用自然寫實的手法,描述學生日常的生活點滴。結果紀錄片看起來像劇情片,劇情片看起來像紀錄片。論文寫作的研究者角色與敘事觀點,可以由此有更深的體會與認識。

楚門的世界 探究研究倫理

其他還有「駭客任務」可以討論知識論:什麼是真實?「刺殺據點」討論當事人的不同觀點;「麥胖報告」討論研究設計;「楚門的世界」討論研究倫理。如果論文寫累了,不妨去看場電影吧!

(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