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

此文讓人想到文學史、詩歌史上,常為後世學者所稱道的「社會寫實詩」、「政論詩」、「詠史詩」等等。

其代表人物,莫過於杜甫。這類詩人被學者所推崇,常謂之「反應人間疾苦」云云。

張文最後的呼籲,頗有這樣的味道。

身為一個文學研究者,自然也對這類筆力遒勁的作品,充滿嚮往。

希望自己也能用筆,道盡社會、政治、歷史、文化,而不只是花風雪月、兒女情長。

然而,我也不得不反思,這「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真的就如詩人下筆般,能倚馬可待嗎?

它是不是除了老杜「悲天憫人」的心腸外,更需要權謀、手段呢?

最近最流行的「苦民所苦」是最重要的條件,但卻似乎也要有權術的智慧。

老早在先秦,就有儒、法兩家不同的政治理念了。也許兼而有之,才能管理眾人之事。

最後,也還是要請大家支持公視。

我每天都看公視新聞。



張鐵志:當詩歌與文化攻占政治

【聯合報╱張鐵志】 2009.01.20 02:15 am

一月九日中午,台北很冷,寒風中的自由廣場上聚集了很多人。每個人手中都拿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他們的名字:導演蔡明亮、林靖傑、吳米森、顏蘭權、莊益增,藝術家陳界仁、作家馮光遠等一百多位影像、文字、藝術、劇場和音樂的文化創作者。還有眾人的焦點魏德聖。

藝文界名人 捍衛公共媒體

他們是為了台灣的公共媒體而站出來。由於立法院凍結公視預算,並且要箝制公共媒體的自主性,所以這群創作者出來集體呼籲「政治退出、全民監督」。

他們之所以站出來,是因為誠如他們宣言所寫:「我們用影像、音樂、文字、裝置、畫筆,用雙手和想像力,去追求文化實踐的創新、多元與豐富。所以,我們特別能體會創作與表達自由的可貴,也特別珍惜公共媒體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對於累積文化資源、探求社會真實、保障弱勢聲音的深刻重要性。」

這個行動,媒體報導雖然很小,但是意義卻很重大。因為這可能是多年來第一次有這麼多藝文創作者,為了一個公共議題,不分政治立場集體站出來。

這場活動前的早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和其他NGO去以色列駐台辦事處遞交對於以巴衝突的和平聲明。在冷冽的氣溫中,詩人鴻鴻手持橄欖樹枝,念起了他的詩:「聞以軍退出加薩走廊」。

八零年代,伴隨著台灣激烈的社會運動去衝撞不同層次的體制、掀開各種社會矛盾,各文化領域不論是劇場還是藝術,都有許多作品試圖介入社會、反思現實。但是隨著社會抗議風潮的消逝,文化人似乎也漸與社會疏離。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拉丁美洲,台灣的文學、電影、音樂等,似乎比較欠缺對於歷史與社會的思考。

當然,文化和藝術創作應該有其自主性,而不是為政治服務。但是,如果大部分文化創作者都拒絕與公共領域,與歷史、社會對話,這必然反映出某種社會疾病。譬如在台灣,公共領域先是在威權體制下被壓制,而民主化後又一面遭受商業市場的擠壓,一面遭到粗暴藍綠鬥爭的非禮……這次聲援公視事件又被惡意抹為藍綠,就是最好明證。這是這個社會的政治想像力的貧困。

歐巴馬就職禮 女詩人吟誦

在世界另一端,美國總統歐巴馬一月廿號的就職典禮上,黑人女性詩人伊莉莎白亞歷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將在現場吟誦她的詩,讓詩歌進入美國的政治語言,進入美國人民的集體意識。

亞歷山大是美國史上第四個在就職典禮上朗讀詩歌的詩人。第一個是在甘迺迪總統就職典禮上吟詩的佛洛斯特(Robert Frost)。邀請詩人,當然是要證明藝術與文學在國家圖像中扮演的角色,並且證明一個國家的文化語言和政治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甘迺迪總統說,「當權力腐化人心,詩卻可以清淨人心」;「當權力使人走向傲慢,詩歌可以提醒人自己的限制;當權力窄化了一個人的關懷,詩歌卻可以提醒人其存在的豐富與多樣性。」

而亞歷山大能雀屏中選,當然是因為她的詩歌總是脫離不了種族與歷史;她自己說,她的詩常去質問美國歷史中最困難和棘手的一些問題。是因為她的詩歌具有千鈞之重,所以其可以攻占政治。

當然,一個人,或幾首詩,是不夠改變政治的。有甘迺迪或歐巴馬那樣重視文化的總統固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創作者拿起他們的吉他、鏡頭或筆,去替蒼白的政治塗抹上顏色,去記錄介入反映那已然繽紛的社會現實,用他們素樸的文化武器去對抗那些庸俗的政治權力。這才是真正的「讓想像力奪權」!

(本文作者為作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候選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祥書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